中新网吉林12月8日电 (记者 石洪宇)记者8日从吉林市人才服务中心了解到,今年已有10941名高校毕业生留在当地工作,其中四成以上就职于工业企业,人才“补能”助力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
吉林市是吉林省第二大城市,也是中国著名的“化工城”,上下游相关工业类企业众多。近些年,当地的医药、电子、化纤、航空等板块也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吉林市官方介绍,当地不断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择吉、留吉就业工程,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筑牢人才基石。
吉林市人才服务中心创业指导科科长刘翰坤介绍,今年已密集举办各类人才招募活动398场次。摸排66家企业人才需求并助企引才近千人,通过媒体平台发布人才需求职位4800余个(次)。
据了解,吉林市的大型工业企业、科技型企业对年轻的求职者颇具吸引力。刘翰坤介绍,当地紧盯重点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精准引进急需或实用型青年人才。截至目前,已累计征集吉林化纤、瑞尔康科技、华微电子等重点企业1.77万个岗位信息。
此外,吉林航空维修、吉林建龙钢铁、吉林化纤等企业的技术研发、行政管理等岗位也受到年轻人的关注。
另据记者了解,今年以来,吉林市为61家见习单位的449名见习生发放就业见习补贴270余万元;为9家优秀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团队落实扶持资金90万元;为近2000名2024届驻市高校、中职院校(技工院校)学生申报求职创业补贴近200万元。此外,当地针对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还根据不同需求开展促就业跟踪服务。(完) 【编辑:刘阳禾】
中新网德阳12月8日电(单鹏) 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科技交流会暨猕猴桃创新发展国际研讨会8日在四川德阳举行。来自中国、新西兰、巴基斯坦、埃及、伊朗等国家的科研人员围绕猕猴桃育种、淹水反应、溃疡病防控等话题开展探讨。
会议现场。 (德阳市科技局 供图)
猕猴桃产业国际合作是本次会议的重点之一。会上,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永志介绍称,今年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与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签署了新一轮《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协议书》,将重点在四个方面加强合作:一是联合开展猕猴桃优势基因发掘及功能解析等基础研究;二是联合开展溃疡病等猕猴桃潜在重大病虫害预警及防控技术研究;三是联合开展果园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与测试;四是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交流及打造“一带一路”猕猴桃创新高峰论坛品牌。
“猕猴桃领域的合作是新中两国在科研领域的代表性合作之一。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和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之间的合作也有30年的历史。在过去的30年里,双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成果丰硕。”新西兰驻华大使馆科技创新参赞陈荣恩表示。
与会科研人员品鉴猕猴桃。 (德阳市科技局 供图)
早在1993年,四川与新西兰就开启了猕猴桃研究交流。30年来,双方在猕猴桃科研创新、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领域交往频繁、成效显著。由于南北半球的季节差异,四川与新西兰猕猴桃的产品收获时间和市场体量具有高度互补性,为双方猕猴桃产业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2014年,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成立。该联合实验室围绕猕猴桃全产业链,在生物育种、产业关键技术、平台团队建设、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该实验室在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建成高标准核心实验室2000平方米,在德阳建成田间生产实验室1500平方米、猕猴桃种质资源圃及杂交育种基地500亩、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2000亩。
据了解,猕猴桃是四川省重要的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经过40余年发展,四川猕猴桃产业种植面积75万亩,年产量44万吨,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二。德阳是四川猕猴桃产业重镇,现拥有猕猴桃种质资源500亩,保存种质资源1700余份,其中红肉猕猴桃种质资源保存量占世界90%以上,拥有全球最大的红肉猕猴桃种质资源。(完)